方便面市场缩水, 不躺平不投机 白象不玩套路玩真诚, 这步棋走对了
- 2025-07-31 08:30:27
- 424
现在大家都在聊新能源、AI、芯片这些热门话题,觉得它们代表着未来。
可要是自己所在的行业不行了,该怎么办呢?有家企业的故事或许能给咱们点启发,它就是白象方便面。
白象的故事网上挺多的,外资涌进来的时候,它拒绝了日资入股;地震时,搬空库存去援助;暴雨时,又捐了 500 万。
两年前,它被热心网友关注,一夜爆火,上架 3 分钟就卖断货。但我为啥说这不一定是好事呢?
方便面市场的下坡路
先看组数据。方便面最火的时候是 2013 年,那一年卖了462.2 亿包,一秒钟就能卖出1465 包。
当时外卖才刚起步,市场规模只有634 亿,可现在外卖都到1.5 万亿了,这中间差了多少倍?更别说还有5000 亿的预制菜市场。
以前绿皮火车慢,大家坐车常吃泡面。可现在不一样了,有报告说高铁营运里程每增加 1%,方便面消费量就平均减少 0.32%。为啥?
因为车快了,不用吃泡面垫肚子,而且高铁上还能点外卖。很明显,方便面市场在走下坡路。
三种常规操作 vs 白象的冒险
方便面的生产计划,都是根据之前的销售数据定的。
突然一下子卖断货,要是决策错了,企业可能直接就完了。那遇到这种情况,企业一般有几种做法。
第一种最稳,就当没这回事,接着卖老产品。现在各行各业价格战打得厉害,能活下去最重要。
第二种,趁着有热度大肆扩张,赶紧铺代理商。但这不明智,不少国货品牌已经吃过亏了。
第三种,降低质量,减少分量来多赚钱。
一年卖 50 亿包的话,一袋省一毛钱,一年就能多赚 5 亿,在市场不好的时候 “捞一笔”,好像也说得过去。
可这些办法,说白了都是 “单腿站着”,在越来越小的市场里,根本站不住脚。白象选了个看起来最冒险的做法 ——改变。
从创新口味到透明工厂
很多人吃方便面,吃的是小时候的味道,所以不少厂家懒得创新。但白象想,能不能给年轻人弄点新口味?
2023 年,它出了香菜面,绿得特别显眼,却卖得特别好,还有小龙虾拌面、火鸡面这些,也成了爆款,这些都是根据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做的。
行业里好多品牌玩 “加量不加价” 的套路,说什么 “一袋半”“1.5 倍面饼克重”,让人搞不清到底有多少。
白象因为这事儿被推上热搜后,没像别人那样等着大家忘了这事,而是大大方方发了道歉信,直接把产品名叫成 “面饼 120 克”。
不仅如此,白象还让媒体去它的透明工厂直播,让大家仔细找问题。有位主持人,常说 “没去过赛里木湖就白活了”,他进工厂前,洗手、消毒、换衣服、戴口罩,步骤比过安检还多。
这其实是食品企业的常规操作,不算稀奇。但当镜头对着毫克级的电子秤时,才是真考验。
白象说面饼 120 克,实际称的时候,随便拿一个就是126.8 克,再拿一个126.3 克,相差不到 0.5 克。
为了做到这些,白象得重新注册名字、设计包装,供应链还得停一阵,尾货也得处理掉,麻烦事儿不少。可白象不在乎这些。
姚总说,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透明化是消费的大趋势,以前没人做,那他就来做,敞开车间让大家检查,用产品全合格来说话,而不是靠营销。
在这大家都不太信商家的时代,坦诚总比说些花言巧语强。
不景气行业的生存秘诀
挣钱本来就难,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挣钱更难,还得想到做到。
姚总在直播里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如何充分尊重消费者,这是文明的重要体现。”
白象从以前跟着别人走,变成了带着行业变。
出了事不争论,赶紧解决问题,重新注册名字、设计包装、停供应链、处理尾货,不抱怨。
白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别守着老路子或者耍小聪明,不如勇敢改变,用创新和真诚找出路,这样才能在浪潮里站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