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通胀」时代, 小米却「一反常态」?
- 2025-07-03 20:38:15
- 676
作者 | 伍文靓
在智能电动汽车日益参数内卷的当下,各项技术点不断被刷新,性能溢出的slogan几乎成为默认叙事。
这样的产业语境里,小米YU7本次的新品发布却显得另辟蹊径。
日前,小米YU7正式上市,提供3个版本的产品配置供用户选择。
Max版售价32.99万,采用了宁德时代的5.2C快充三元锂电池(麒麟电池),续航760km。
Pro版和标准版售价分别为27.99万和25.35万,这两个版本混装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和其他品牌电池,能实现770 km(Pro版四驱)和835km(标准版后驱)的续航。
当然,这三个版本的三电、底盘、智驾以及小米生态等配置,都诚意满满。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小米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不仅惊艳,还可能有些“过度谦虚”。
反向虚标背后的思维转换
以小米YU7标准版和Pro版搭载的宁德时代神行电池为例,这款电池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款“温和型”产品。
2023年8月正式发布时,神行电池就以“充电10分钟,神行400公里”刷爆了高铁站、机场的广告屏。
作为一款磷酸铁锂材料体系下支持超高倍率充电的电池,它主打的技术亮点就是“安全性不降、充电效率更快”。
不仅如此,神行电池在阿维塔、极氪等车型上也已有量产搭载案例,峰值充电倍率普遍超过4C。但这一次,神行电池上车小米YU7后,数据却突然“收敛”。
在小米YU7的官方发布会上,标准版与Pro版分别公布了这样的充电效率:
· 标准版:15分钟,充电465公里;
· Pro版:15分钟,充电425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神行电池既往的成绩来看,其充电效率可能比YU7官方宣传的还要更快。
相比于燃油车,补能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阿琉克斯之踵。为此,新能源车企们均将提升充电效率视为技术的第一爆破点。
从4C到5C,再到兆瓦闪充、液冷超充,新能源车企们在做补能技术跃进的同时,营销口号也变得越发大胆。
“10分钟充电80%”,“一杯咖啡的时间补能400公里”,甚至是“充电1秒续航1公里”,一系列的宣传口号挑动着用户神经,新能源车企试图以此打消补能焦虑,直至实现比燃油车加油更快的技术锚点。
但从实际体验来看,新能源车企的传播口号过于理想化。因为官方产品的续航表现要在理想温度、电压、电流、站点设备等诸多苛刻条件下才能实现。
而用户真正关心的是“日常状态下的平均补能效率”,并非理想测试场景的峰值。
这是“实验室”与“真实场景”的区别。
甚至有新能源车主如此向未来汽车Daily吐槽,“北京一家商场的5C充电站,晚上的充电效率甚至要比中午快5分钟以上。”
而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商场中午的用电量远高于晚上。
充电效率的乌龙多不胜数:比如冬天比夏季充电慢,因为动力电池在低温情况下需要预热才能充电;电动车电池的剩余电量也会影响充电效率,一般电量越低,初始充电效率越快...这都是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实际体验中难以避免的场景。
从这一角度来看,小米的“反向虚标”,恰恰是出于一种面向真实使用体验的自我约束。即不以“实验室参数”为基准,而是尽可能把充电效率向“真实场景”靠拢。
最大化撬动行业价值
当然,诚实也好,谦虚也罢,都不妨碍小米YU7是一款在汽车圈创下销量传奇的产品。
从现有成绩来看,小米YU7上市即爆单,开售3分钟收获20万辆定金订单,1小时突破28.9万辆,18小时内确认锁单量达24万辆。
这款现象级产品不仅超越了去年SU7首日8.9万辆的订单量,更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今年前五个月在华总销量的2倍以上。
对一个刚刚进入市场不满两年的新人车企来说,小米已经用连续两款产品验证了其在产品定义、节奏控制、品牌势能与用户动员能力上的独特优势。
而这背后,是一次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工业能力”共振。
小米YU7之所以能实现电池系统表现稳定、温控能力出色、极限充电效率高,不止因为它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更重要的是,小米并非简单地采购电池方案,而是深度参与了整个电池系统的底层开发。
“(我们)把宁德时代折腾得够呛,我都不好意思了,专门给宁德时代的曾总打电话解释。”雷军曾在年度演讲中表示。
而宁德时代作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头号玩家,也在主动为其赋能。
从SU7上开始,小米与宁德时代就联合开发了“倒置电芯”结构设计。这一设计在结构层面重新排列布局,也优化了车内空间利用率和热管理安全性。
此次YU7 Max版本所采用的“麒麟电池”,也是宁德时代当前性能最强的旗舰产品。
得益于SU7的销量突破,小米已在2025年5月成为宁德时代最大的动力电池客户。
小米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也似乎为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向上剖开更多想象空间:通过与车企进行联合开发的形式,帮助新能源车企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
不仅与小米的合作如此,宁德时代与华为的合作同样如此,目前的“四界”均使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这些合作中打造了车企与电池企业联合研发的新范式,车企可以借助电池企业的制造势能,电池企业也能在市场拿到更多出货量。
相比于消费市场,资本市场已经对这种模式给到“鲜花和掌声”。
近日,高盛发布研报, 维持小米集团- “买入”评级,目标价由65港元升至69港元。原因正是YU7订单量飙升至28.9万。
高盛对YU7的评价是,在中国高端SUV市场中,YU7与特斯拉Model Y、Li Auto L6等车型竞争,其在尺寸、内饰空间、驾驶性能、动力总成和续航支持方面超越对手。
高盛对宁德时代的研报中同样表示,维持对宁德时代的“买入”评级,原因在于小米最新推出的电动车型YU7的上市。
高盛进一步指出,随着小米YU7等新车型的推出,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在市场上的渗透率将在下半年迎来恢复增长的机会。这一趋势将有助于改善其产品组合,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高盛对小米SU7及YU7销量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和2026年,宁德时代将为小米供应约31GWh及56GWh的电池,分别占其总销量的5%与7%。
这就是车企与电池企业深度合作之后,最大化的撬动行业价值。如今 YU7的爆单,受益者不仅有小米汽车,更有像宁德时代一样的产业链企业。
尾声
中国电动车产业在过去十年间“堆参数、卷配置、夸续航”的打法曾短暂奏效,但用户也正在回归冷静——能耗体验与补能效率成为复购、转介绍的关键,而不是发布会当日的爽感。
如今车市的整体风向也是如此,不管是前段时间多家车企宣布“60天账期”,还是最近网传的7月1日起将启用新购车政策,原有的一口价或不再延续,都意味着,低价内卷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小米YU7对性能的“反向虚标”,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 上一篇:克拉恋人
- 下一篇:爱与被爱水象星座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