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 国企如何重塑穿透式监管新范式?

  • 2025-07-22 21:38:13
  • 171

2024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强化全级次穿透式监管”,要求国企从集团总部到最底层子公司实现监管全覆盖,意味着穿透式监管成为国企治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今年恰逢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启,平台企业加速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转型,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大部分企业开始形成集团+经营类子公司两级组织模式,而市场化业务有别于传统的平台业务,其机制要求更为灵活,通过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更加有利于防范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可以说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举措,也是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集团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底线。戳我,明源云助力国企穿透式监管资产情况

为什么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

穿透式监管,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系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其核心在于“穿层级之障、透信息之蔽、监要害之枢、管风险之脉”。穿透式监管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三个关键方面。

1

它开创了国企合规管理新形式

推动从 “表面合规” 迈向 “实质合规”。由合规、内控、风险、审计构成的企业大合规体系,迫切需要借助组织与技术手段,及时察觉堵点、漏点及隐患点,而以技术为支撑的穿透式监管恰好能达成这一目标。戳我,明源云让资产管理更合规

2

它契合国企结构调整新要求

助力国企既要 “瘦身”,更要 “强体”。国企改革着重强调 “聚焦主业、优化布局”,但部分企业仍存在盲目扩张、低效投资的问题。重大决策失误、投资方向偏差,动辄影响上亿乃至数十亿国有资产,关乎企业未来发展走向与数千员工生计,不容小觑。传统监管多为事后监管,发现问题时往往已错失补救时机。而运用技术手段实施垂直有效监管,有望在早期发现问题端倪,极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3

它成为国企分层管理新补充

这是集团向市场化子公司充分授权的基础保障,有利于打破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怪圈。国资国企监管自始便面临两难困境,管得过细,企业活力受限;放权过度,又易引发风险。通过授权放权,让基层干部得以灵活决策,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准则。因此,在分层管理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纵向监管体系,实现横向与纵向组织管理协同并行,既能赋予基层自主权,又能严守风险底线,最大程度减少潜在问题,恰似放风筝,手中有线,风筝方能高飞且平稳。

简言之,穿透式监管并非全新概念,它是国企合规管理的创新形式、结构调整的必要要求、分层管理的有力补充,对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如何理解穿透式监管体系

在国企穿透式监管里,国有股东凭借多种方式,对各级企业状况实现清晰、全面掌握,以维护自身知情权。需明确的是,对国企多层组织体系的经营管理信息,穿透式监管并非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关系企业存亡的关键要事。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三监两管”。

1

“监决策”

以三重一大事项为核心的企业重大决策,影响深远。穿透式监管借助数据信息技术,搭建三重一大事项垂直监督系统,确保各级企业能回应重大决策是否科学、契合战略方向等关键问题,实现 “决策纵向留痕,横向留印”,杜绝 “拍脑袋” 决策与形式主义。

2

“监资本”

从管资本到管资产、管资金,这是以资金为核心的企业生命线,亦是穿透式监管的关键主线。通过穿透股权链条,监管资本来源与去向,防止资本空转、违规挪用。当下从央企到地方优秀国企推行的司库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为资本层面的垂直监管筑牢基础。戳我,明源云助力国企穿透式监管资产情况

3

“监分配”

企业虽有内部分配自主权,但分配结果涉及内外部多层面合理性。国有企业肩负经济、社会、国家多重责任,要保障利润分配公平,兼顾各方利益,就需借助技术手段,在工资总额管理基础上,对企业分配过程与结果加以监督,确保分配结构合理。

比如:某国企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经营类子公司从“目标制定、经营结果核算、绩效考核、激励兑现”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系统确保考核的客观、量化,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员工活力。

管的要义在于行使纠偏权。在日常监督保障集团组织知情权的前提下,一旦发现重大问题或苗头,穿透式监管便启动 “管” 的机制,合理介入推动子公司业务纠偏。纠偏权行使需严守边界,确保企业正常经营权不受干扰,重点聚焦两个环节:

01

“管异动”

各级企业正常经营数据在垂直监管系统中汇聚流动,集团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识别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重大异常行为,符合常态与规律的无需干涉。一旦出现数据异常,如经营决策、资金资本流动、薪酬分配等方面的异动,系统便提前预警,集团对应建立干预机制,从而做到及时的问题纠偏。戳我,明源云让资产管理更合规

02

“管资源”

人力、资产、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的充分盘活和合理调配是支撑集团十五五产业化发展重要支撑。穿透式监管汇集企业各类生产资源数据,形成完整资源图谱,集团可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当下经营状况、预测未来趋势。依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做好集团各类资源的调配,从而更好的支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

穿透式监管如何开展到位

参照《2025年中央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通知》要求,以穿透式监管为主线,以智能化转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推动管控实现自上而下全级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穿透,打破信息孤岛,消除管控盲区。

从要求中不难看出,穿透式监管体系不同于传统监管体系,更加强调数字化在监管中所发挥的作用。要让穿透式监管真正见效,国企需落实以下三个关键步骤。戳我,明源云助力国企穿透式监管资产情况

1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建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打破国企集团总部及各级子公司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业务链路与数据链路的融合,要做到数据畅通,让数据 “开口说话”,以“看得清”兜底“管得住”。

示例:山东某控股集团在数字化体系建设之前一直通过线下EXCEL方式向子公司进行定期收集资产数据,以满足对集团资产的定期监管统计和向区财政、国资中心的定期上报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面临上报数据的频繁修正、报表数据的口径要求不一、没有办法实现穿透式监管等难题,集团与子公司因为数据不准“疲于奔命”。

在明源团队进场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和集团资产运营管理部、子公司等相关部室一起对于集团资产现状、集团统计报表、各子公司管理诉求进行了一轮摸底,识别到在资产盘点、资产运营监管过程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此梳理了《集团资产管理分类标准和资产档案盘点标准》,重新定义了集团资产管理档案的56个档案信息采集标准,作为集团历史资产盘点和后续新增资产管理的标准卡尺,标准涵盖了管理主体、运营主体、产权主体、抵押信息、价值信息、产证信息、位置信息、经营方式等维度,经过多轮次的盘点整改后,通过数字化平台最终实现了集团资产家底的“电子身份证信息管理和地图管理”。

资产管理平台的搭建帮助集团真正实现了对集团和子公司两级资产的穿透式监管,并为集团下一步推动资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盘活和资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进一步加强业务制度建设

通过数字化建设倒逼业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穿透式监管模式下,制度建设不再单纯强调业务运作的基本流程与原则,而是更加强调如何结合数字化进行有效落地。遵循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监督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主体穿透、业务穿透、数据穿透的要求,把数字化建设与业务制度、监管体系相融合,真实发挥数字化的穿透式监管中的作用。

示例:某国企结合业务发展策略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对业务管控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完善,并在传统的流程制度基础上,增加数字化应用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系统实现业务的合规控制和风险的智能管控。

3

建立风险的防范机制

集团聚焦子公司经营过程的重点事项和重点指标,提前设定建立风险控制清单和风险预警规则,并借助数字化系统,实现风险的智能预警,避免传统监管模式下,通过频繁人为检查,造成对子公司正常业务的干扰,高效监管应追求 “监而无痕”。

示例:某国企结合城市开发板块业务特点,建立覆盖战略、财务、开发、货值、运营、其他(诉讼、处罚、安全等)六大领域的风控体系。并通过通过集团城市开发板块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维度的数据抓取和智能分析,实现风险的自动预警。

国资国企实施穿透式管控,是在既有集团组织管控逻辑基础上一次新的探索和升级,穿透式监管是保驾护航的灯塔,而非束缚手脚的枷锁。只有充分地建立穿透式监管,国企市场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才能做到对经营类子公司的“充分授权”和“风险可控”。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加速建设穿透式监管体系,以透明机制、智慧手段和包容心态推动国企监督管理升级,国企必将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行稳致远。